聚融网-实力派助贷平台,产品均来自合作方,并提供房产抵押贷款、汽车抵押贷款、无抵押信用贷款、企业贷款
服务热线:4009920072(服务时间:9:00-18:00)
企业资金短缺,却求贷无门;银行惜贷、慎贷甚至抽贷,在融资的供与需上,形成了银企双方自身无法打开的“绳结”。抛开冠冕堂皇的大话空话和生硬难懂的财经术语,让我们立体呈现有色金属企业颈上的资金枷锁,全面透视这个企业群体的艰难挣扎。
不得不承认,当前资金紧、贷款难成为有色金属企业共同面对的最纠结、最头疼、最焦虑的问题,没有之一。对待这个普遍存在的共性现象,金融专家们纸上谈兵,拉扯不清;企业的管理者们彷徨不安,奔走求贷,收效甚微。
难道是“钱荒”时代来临?或是贷款流向错配?或是制度体系存在“先天残疾”?贷款难现象,不能简单地用现代金融知识和市场经济规律加以解释,因为存在着许多无法言表的复杂因素。
资金“紧箍咒”
2016年春节前夕,电解铝企业A公司(本文就事不就人,姑且用A代替企业名称)总经理“离家出走”,手机关机,一时失联。这位总经理暂时跑路,只是为了躲避年前供应商堵门催款。
时光倒回五年前。彼时,国内铝产能快速扩张的副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,铝市场产销两旺,A公司当年的利润超好,在当地属于纳税大户。各大商业银行看好A公司的盈利能力,纷纷主动上门提供贷款。A公司一位财务人员告诉记者:“当时,我们在贷款时有很大的选择权,哪家银行利率低、服务好,就选哪家银行,从来没有为贷款而发愁过。”
时过境迁。随着国内电解铝产能过剩的阴影越来越大,铝市场售价一再下跌,跌破了成本线,跌破了所有“砖家”的底线预期。包括A公司在内的电解铝企业多数经营亏损,陷入持续的“寒冬”中。连续几年,企业“出血不止”,负债率不断上升,资产不断缩水,银行基于风险考虑,开始惜贷、抽贷。当地银行界一位人士说,2010年时,某国有银行曾经主动为A公司提供1亿元的贷款,企业回复,只需5000万;如今,这家企业反过来找银行,却拿不到一分钱贷款。
那段坐等银行上门主动提供贷款的光阴一去不复返,现在,贷款难、资金紧成为套在A公司头上的枷锁。除了人员工资、主要原材料、电费这三项费用无法拖欠之外,其余的基建、差旅、辅料、办公等费用一律暂不付款。
A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告诉记者:“我每次找当地的商业银行‘求’贷款时,银行的态度都很热情很客气,然而,批贷根本没有希望。我们想方设法筹措资金,东挪西借,从来没有逾期还贷,就是害怕银行降低我们的信用等级,或者被银行列入黑名单,那样的话,就麻烦大了。”
请注意,这位财务负责人的用词——“求”贷款。从银行“送贷款”到企业“求贷款”,A公司近年来的贷款境遇可谓“冰火两重天”,融资状况发生了大逆转。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,产能过剩的“穹顶”之下,电解铝行业由盛渐衰,原有向上托举的手臂慢慢变得“肌无力”,甚至变为反向打压。
位于洛阳的某耐火材料公司,主要从事有色行业耐火材料的研发和工业炉窑的设计施工。这家公司拥有新型回转窑、新型炉衬等多项专利技术,急需融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。从旧址搬迁到工业园区的新址之后,虽然缴纳了土地出让金,虽然有60亩土地和2万平方米的厂房,但是,由于园区暂时没有为企业办理土地证,银行没有抵押物,无法批贷。该公司融资搁浅,资金紧张,科技成果迟迟不能得以转化。
“钱荒”现象,仿佛紧箍咒一般,牢牢套在企业头上。在采访中,资金紧、求贷难成为绝大部分有色企业的共同声音。也有一部分企业出于保护企业隐私,对资金这个敏感话题或三缄其口,或一言带过。对此,记者表示理解。
1 2 下一页
【版权及免责声明】凡注明 “聚融网原创”之内容,未经聚融网授权,任何单位、组织和个人均不得转载、摘编或采取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获授权的,注明来源聚融网。违反上述声明对聚融网合法权益造成侵害的,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。作品中的材料及结论仅供用户参考,不构成操作建议。
微信联系值班经理
一对一在线咨询
扫一扫
第一时间获取贷款信息
全国免费服务热线
4009920072